“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22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烈士纪念日,雄壮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唱响。歌声中,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为民族复兴浴血奋斗的岁月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浮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豪情在中华儿女心中升腾。
每次,听到这歌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曲谱的出版者,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编辑们心中都会涌起一份自豪之情。
8026.1:第一本书的书号
北京东城区沟沿头33号,如今已经是个在地图上消失的门牌。但在一本十年前出版的纪念人民音乐出版社成立50周年的薄薄书里,它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在那里面,这个门牌和大门内发生的事情,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人的记忆中仍十分清晰。
1954年10月11日是一个分界,这一天,音乐家赵沨、孙慎、章枚,音乐出版家钱君匋等音乐界的知名人士来到这里,他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仪式,翻开自己人生新的一页,开启新中国当时唯一的音乐出版社崭新的航程。
从那一天起,这些聚集起来的人们和他们组成的音乐出版社,就开始做着一件事情,在五线谱上,为祖国铸就音乐事业的辉煌。
白驹过隙。如今,人音社的办公地点已在北京朝阳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巍峨的大楼内,其间,出版社几易其址,北京东城区沟沿头33号的记忆,随着第一代创业者的相继离去,只是依稀留在回忆录的字里行间。
“一幢二层小楼,二十几个人。饭厅里有几张八仙桌,那时吃饭是包伙制,每次吃饭,一桌人要等齐了再吃,有些家庭式的感觉。”
往事虽未如烟,但已沉入记忆深处。唯有60年间出版的万余种书籍,依然历历在目。
“建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书(书号8026.1)是苏联歌剧脚本《冲向暴风雨》。”建社50年时,老编辑丰元草对此还记得清清楚楚。
6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累计出版各类图书万余种,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800余种。每年出版中小学教材一亿多册,每月在内地销售图书达1000多种,318种图书及VCD输出到德、美、英、韩、日等国家,《中国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钢琴艺术》《歌唱世界》四种学术期刊在全国影响广泛。
2022年,人音社提前一年实现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音乐专业出版机构的诺言,成为一家在国际音乐出版领域拥有话语权的知名出版企业。德国朔特音乐出版有限公司、亨乐音乐出版社,美国海伦德音乐出版公司、阿尔弗雷德出版公司,奥地利环球音乐出版社等外国音乐出版社,越来越主动频繁地来函来电,与人音社沟通各类国际专业展会的参展信息,了解人音社的参展愿望、需求、行程情况,以便尽早约定会谈时间、地点、议题内容。那一年,尽管上海国际乐器展与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时间冲突了,但是经过事先沟通,这些全球知名的音乐出版社最终还是来到了中国,选择了上海国际乐器展。那一次,在48小时之内,人音社通过网络,与德国朔特音乐出版有限公司签署了26部音乐作品的版权输出合同,这个项目后来被列入“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项目。
五线谱上铸就的辉煌
纪念自己的6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认真做了一件事,把60年出版的图书编了一本目录,厚厚的。
书目是有生命的。一个个书名,唤起了人们对一个个年代、一个个难忘事件的记忆。
书封上,土黄与浅灰平分了空间,五线谱如飘带缠绕着地球,一行清秀的仿宋字——“外国名歌200首”,简单明了。《外国名歌200首》如今还珍藏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即使是在它被列为“禁书”遭冷藏的年月,手抄歌谱和《纺织姑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等俄罗斯、苏联歌曲的优美旋律仍在校园、厂矿、农场广泛流传。“文革”期间,知青们只有在它优美的旋律中,才能暂时忘却现实的残酷,憧憬着不可知的未来。那时,一本遭禁的“200首”能换到一件当时最时髦的“板儿绿”(样板团演员的绿军装),可见一书难求。
《抗战歌曲选》《革命歌曲大家唱》……一部又一部音乐出版物,将一个个时代标记得鲜明而富有活力,一曲又一曲熟悉的旋律,把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植入人们的心田。
这些歌曲和它们的旋律似乎有些久远,但《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简称《中华大家唱》)却为今天的中国人耳熟能详。曾几何时,人们走进歌厅,曲库里只能选到外来曲目。《中华大家唱》的出版改变了这样的局面。1991年5月29日,《中华大家唱》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华大家唱》的出版,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好事、是音乐普及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华大家唱》收集的1000首歌曲,健康向上、悠扬动听,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发行量达37万余册。那时至今,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但如今走进歌厅的人们,依然徜徉在《中华大家唱》展示的天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