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振声
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是吃年夜饺子,一年之中无论你尝过多少美味,吃过多少大餐,与年夜饺子相比,它们都是小菜,只有品味除夕之夜的那顿水饺,才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盛宴。年夜饺子是中国年的象征,没有年夜饺子,那不叫过年。
在我们胶东老家,仅包年夜饺子就有好多讲究。饺子馅必须是大白菜与肥猪肉的组合,白菜的谐音是“百财”,肥肉的谐音是“富有”,听着心里就舒服。除此之外,还要包进八个栗子、八个红枣、八块年糕、八个铜钱,不用介绍光听听这数字、看看这物件,就知道其中的寓意有多么美好。饺子要包得饱满端庄,皮薄、馅满、肚大,背圆,看上去像个元宝。包好的饺子不能乱摆,放在盖帘上从里向外螺旋一样旋转,意味着招财进宝、金银满堂,人称“圈福”。下锅煮时饺子不能全部下光,每张盖帘上要留下三个,这叫三三不断,年年有余。
说起来挺有意思,胶东男人一向以大丈夫自居,平时在家里端着个架子,黑着个脸,厨房里的活是从不伸手的。然而除夕的这顿饺子他们却乐得参与,尽管笨手笨脚,干得倒是乐此不疲。女人们揶揄说,你看这些犟驴,平时逮谁咬谁凶得像只老虎,这会儿怎么就变成乖乖猫了?男人们也不反驳,咧着大嘴傻呵呵地笑着,和面、剁馅、剥葱、捣蒜,叫干啥干啥,任由女人们摆布。当然,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小脸冻得红扑扑的,有的还穿着开裆裤,但再冷的天气他们都不怕,甩着小鞭炮,提着小灯笼,牵着狗,引着猫,嬉闹着,怪叫着,走东串西,四处乱窜。
时针滴答滴答向零时靠拢,外面的鞭炮声多了起来,家家户户开始点火,蹿动的火苗把一锅凉水燃到了沸点。男人们端着盖帘,女人们把饺子拾到锅里,木勺贴着锅沿不停地搅动,只一会儿工夫,沉在锅底的饺子便像一群甩子的小鱼,挺着大肚子浮上了水面。除夕的钟声响了,刹那间爆竹如雷,炸成一团,看看刚才还黑漆漆的世界,此刻已是礼花四射,红雨满天,比孩子玩儿的万花筒还要绚丽多彩。老奶奶续上一把柴草,用蒲扇急急地扇着灶膛,顿时把欢快的火苗烧到了最旺,把浓浓的年味煮到了最香。
饺子煮熟了,热气缭绕,香味四溢。孩子们欢呼雀跃,嗷嗷的尖叫盖过了鞭炮的轰鸣。灶台前的掌勺人并不把饺子全部捞出,先在准备好的小碗儿里每个捞上三五个水饺,再把小碗装进盘子递给年长的爷爷,由爷爷领着全家的男人敬天敬地敬祖宗。先是列祖列宗,接下来财神爷、土地爷、灶王爷、牛王爷、马王爷……到所有想象中能为一家人降福保平安的神灵面前献上饺子,进香磕头。这些仪式进行完毕,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也摆满了饭桌,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到了:全天下最简约却隆重的盛宴,在同一片天地的不同屋檐下同时开席!
现在想来,饺子并不是最好的美食,比它好吃的东西多了去了。然而对中国人来说,一年到头最期盼的却只有年夜饺子。人们对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营造出的合家欢氛围,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品尝的是美食,享受的是过程!数千年的传承已把年夜饺子固化成一种文化,使它成了团圆、和谐、温馨、亲情、宽厚、包容的符号。我敢说,除了年夜饺子,任何食品都包含不了这么多内容。
主播/后期剪辑:朱若彤
值班主编:王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买球比分串胜负,压球买彩票的说说句子,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