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已至,万物盛。千里沃野,风光无限,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过去的10年,是自治州农业全面发展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10年,是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不断飞跃的10年,更是从农业大州阔步迈向农业强州的10年。
昌吉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昌吉特色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破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精深加工业、制造业转变,借助科技力量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打造独具农业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10年,昌吉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小麦总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面粉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全区“菜篮子”里装进了更多昌吉果蔬。
这10年,昌吉州在粮食生产环节加快推进绿色栽培模式的集成应用,卫星导航、小麦精量播种、种肥分离等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于粮食生产,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0%。
这10年,昌吉州在全疆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州近70万村民成为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的股东。
广袤田畴间,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农”墨重彩下,让我们共同感受这片土地上现代农牧业发展律动的“脉搏”……
兴产业 乡村振兴有底气
初夏,粮食作物绿满田野。高标准农田沃野上,麦苗茁壮,长势喜人;现代设施大棚内,瓜果飘香、采摘正忙;农副产品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昼夜奋战;现代化养殖圈舍内,足球买让球开和,牛羊肥壮,一派生机盎然的现代农牧业美景……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昌吉作为全疆主要的粮食生产大州,共有耕地969.88万亩。2022年,昌吉州种植小麦231万亩,最高单产刷新全疆记录,总产达到87.9万吨;玉米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26.5万亩,总产增加20.3万吨,粮食生产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态势。
稳粮是底色,产业是特色。眼下,除了小麦、棉花、玉米等主导农作物,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的西甜瓜、葡萄、番茄、鹰嘴豆、大蒜、红花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
“十三五”期间,昌吉州全面启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绿色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突破400万亩,农药使用量出现负增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秸秆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全州“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70个,越来越多绿色、无污染的昌吉农产品正在走向全疆、全国。
“十三五”期间,昌吉州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做大做强奶产业,加快发展肉产业,增扩提升猪禽业,重点构建现代畜牧业体系,拓展畜牧业产业链条,目前昌吉州畜牧业年产值达到1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
“今年,昌吉州将高标准建设三大畜牧产业园,支持西域春、麦趣尔西部牧业、豪子畜牧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快现代牧业、悠然牧业、嘉润通等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主要牲畜饲养量达到734万头(只),家禽出栏1354万羽。”州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王星雷介绍。
种植结构调优调顺、畜牧发展牧歌嘹亮、循环农业劲头十足。“十三五”期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10元,年均递增4.5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广大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王星雷表示:“当下农业的稳产丰收是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用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武装’起来的,这是我州长期以来始终秉承的‘三农’事业发展理念,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如今,昌吉州传统农业已然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环保、有较高转化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昌吉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强科技 提质增效添动能
进入六月,呼图壁县大丰镇十八户村的棉花长势喜人,田间却看不到有人管理。村民聂江正坐在几公里外的家中,轻触手机APP发出指令,棉田的自动灌溉施肥系统被启动,灌溉水和肥料直达农作物根部,短短几分钟,为什么app不给买球了6,一块田地的灌溉工作就已完成。
“智能灌溉施肥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测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把每一滴水用到‘刀刃’上。”聂江说,他种的100多亩棉花,在1个工作日内就可灌溉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