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那些广受关注的新建筑、新景观,不只形态新奇、适合打卡,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适宜漫游和更好地传扬文化,让人心与建筑空间和景观场所构成情感连接。
从上海图书馆东馆到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从杭州的南宋德寿宫博物馆到武汉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文化服务始终是城市发展最重视的要素。而杭州小河公园、丽水缙云石窟大舞台、北京寺锦城市会客厅、深圳深港双年展主展场金啤坊以及上海张园西区,展示了建筑师利用场地的历史要素,结合社区与社群的需求,运用技法推动转型,赋予场地新的功能。深圳大疆天空之城则彰显了技术与创新的魅力。
结合业界与舆论评价,侧重地方价值与公共属性,竞彩既买赢又买球,第一财经编辑部推出2022中国十大新景观,名单如下。
1、北京回龙观寺锦城市会客厅
2、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
3、上海图书馆东馆
4、上海张园西区
5、广东深圳大疆天空之城
6、广东深圳深港双年展主展场罗湖·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7、浙江杭州小河公园
8、浙江丽水缙云石窟大舞台
9、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10、湖北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
(排名不分先后)
以下是第一财经编辑部对2022全国十大新建筑的详细解读。
北京回龙观寺锦城市会客厅
回龙观是北京知名的大型居住区,人们对15分钟生活圈中各种生活服务的需求亟待满足和提升。
寺锦城市会客厅由回龙观古建地标、建于1719年的玉光寺改造而来。项目立足邻里关系,聚焦社区生活,面向全龄居民,成为历史文化的展示厅、回龙观社区的议事厅、城市居民的会客厅,开放近半年来,已经入选北京市文化艺术类网红打卡地榜单。
寺锦的原则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开展讲座、手作、亲子、展览、雅集、市集、观影、演艺、健体等活动,覆盖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带来多元沉浸式的文化艺术体验。除了提供文化服务,寺锦还是社区居民共建的议事厅。通过搭建街区议事协商平台,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街区居民,对区级文物建筑玉光寺的活化建言献策。
“寺锦”寓意陪伴市民度过美好的似锦年华,这处占地面积2440平方米、建筑面积785平方米的城市会客厅,把历史记忆与现实需要串联起来,成为缔造有归属感的社区的有形支撑。
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
2023年初,着力打造“演艺之都”被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4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的中央歌剧院剧场,是北京一处新的文化地标,也是成立70周年的中央歌剧院的新家。去年7月6日,中央歌剧院剧场举办开幕式音乐会,老中青艺术家共同演绎古今中外歌剧经典和中央歌剧院原创曲目。
剧场东西长约138米,南北宽约56米,建筑总高度47.2米,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以“凤凰”为设计核心主题,剧场呈楼座+包厢式结构,色调以金黄色为主,内部金黄色与红色相交织。椭圆型观众厅呈螺旋放射分布,如同凤凰腾飞时洒下的光芒,观众席约1056座。剧场中央约150平方米的超大乐池,可容纳120人编制的交响乐团进行歌剧演出。
剧场门厅外立柱传承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柱式的风格,同时与“凤凰”主题相结合,体现歌剧艺术的中西交融,包厢及观众席天花板采用盛唐神韵的宝相花为装饰主题。剧场建造充分借鉴了国家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造经验,虽然建筑面积仅有“鸟巢”的三分之一,每平方米用钢量却几乎相当。从设计、建造到声学,中央歌剧院剧场体现出我国建设音乐演出场馆的水准。
上海图书馆东馆
去年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提示了图书馆转型发展、引领市民生活方式更丰富前景的可能性。
作为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图东馆有9个楼层、22个主题阅读空间,总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其核心理念是凸显场地的开放性,打造更多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建筑设计团队采取减少隔墙、安排开敞灵活的空间等方式,让读者可以接触到书,也能观察他人,激发出一些灵感。图书馆内部全面应用机器人、智能书架、高品质多类型的桌椅家具、主题式阅读与展览区、互动式儿童阅览区等,把阅读转化为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图书馆从储藏收集知识的空间变成知识创造的空间,让读者以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智慧文创区、团队研讨室、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等场地共同构成“知识交流共同体”、智慧复合型图书馆。由专业机构统一策划、制作的公共艺术展品,汇聚中外顶尖艺术家对阅读与文化生活的理解,在国内图书馆中也属先行者。
上海张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