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河南中部的一座小城,在“屏幕”还没有充盈的年代,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二,姥姥村子里的“老会”是我童年最盼望的时刻。农民会把自家产的东西拿到“会”上“卖”,乡里会在“老会”上摆戏台,唱大戏。我妈说,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传统。
上面“咿咿呀呀”唱着大戏,姥姥,还有隔壁村来的姨姥姥一早搬着板凳等在戏台前。我们几个孩子总喜欢钻到戏台底下疯跑,拿着大人给的一块几毛钱买零食吃。而我对豫剧最初、最深的印象,是那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再不能像儿时一样在姥姥家长住,也没有机会赶“老会”。也听到过一些说法,地方戏没落了,这时我脑子里第一时间会浮现“老会”的场景。我试着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家乡的戏曲,于是就有了贾传敬和郭婷婷的故事。
2023年1月17日,贾传敬(右二)在舞台上表演本地历史故事改编的戏曲《郾城大捷》。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摄
直播间里唱豫剧
直播在每天晚上八点开始。
开播前几分钟,贾传敬吊了吊嗓子,“啊啊啊啊”,音节从撑得浑圆的喉腔里一个个跳出。
“大家好,我们是漯河市豫剧团的两名青年演员。”贾传敬和郭婷婷两人露出笑脸,贾传敬长着一张娃娃脸,笑起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可爱。两人的另一层关系,是夫妻。
几分钟后,直播间已经汇集了近3000人,戏迷开始在评论区点戏。第一首唱曲剧《寇准背靴》“手提竹篮儿把饭送”选段。郭婷婷挎上小竹篮,迈着小碎步,身子向右边一探,眼珠子左瞅瞅右看看,扮演杨家将中偷偷摸摸送饭的柴郡主。竖屏取景有限,“柴郡主”偶尔走出画面外。“寇准”贾传敬唱声洪亮,即使四周墙上贴了隔音棉,声音依然可以穿过墙壁,扩散出去。
整个晚上,两人从经典唱段《穆桂英挂帅》到《朝阳沟》,再到《打金枝》,一直到将近夜里十二点才结束。
贾传敬说,直播三年,他们坚持站着唱戏,“我们是专业剧团的演员,要唱也要演,要对得起观众。”
2023年1月15日,贾传敬和郭婷婷在家直播唱戏。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摄
贾传敬坦言,最初选择在网上直播唱戏是为了增加收入。2022年,他听说直播唱戏可以赚钱,当时郭婷婷刚刚怀孕,他想着多少赚点,补贴家用。
一开始,贾传敬不懂视频软件,摆弄了半天,勉勉强强开始了,唱的是他在剧团常表演的选段,但很快就捉襟见肘了。评论区的戏迷点其他戏,他只能尴尬地说“不会”。为了“面子”,他开始丰富自己的“戏库”,从最初常唱的四五段,增加到现在的八十多段。
今年37岁的田小巍是直播间的戏迷。他小时候,村里有一帮唱戏的业余演员,一个木桩子搭成的小舞台,村里人喜欢“热闹”,常常临时起意,几个人凑点钱,请上十来个演员,就能唱上一台戏。
工作后,田小巍定居在城市里,少了回家看戏的机会,他喜欢趁空闲时间刷刷手机,在直播间看戏,最喜欢听贾传敬唱沙河调——《辕门斩子》《黄鹤楼》《南阳关》,这是流行于豫东、皖北沙颍河流域的传统戏曲剧种,“也是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台下十年功
贾传敬的家乡在山东聊城市,那里是鲁豫两省的交界处,“既唱豫剧,也唱山东梆子”。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民营戏团,他打小跟着,到各个村演出,演唱梆子戏时,他就在旁边“梆……梆……”打梆子。
他小时候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想让他学戏,至少是门手艺。一听不用上学,贾传敬就答应了。
戏校的孩子多吃不了练功的苦。贾传敬小时候“腿软”,老师把他的腿使劲往下按,他也不觉得疼,练就了一身武生的基本功。
2023年1月17日的演出中,贾传敬在化妆。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摄
2022年,贾传敬从戏校毕业。当时,戏曲演员的待遇不算好。他们那一届学校招了四百多人,等到毕业时只剩下一百多,现在还在唱戏的只有七八个,离开的人转行去演电影、卖保险,各行各业都有。
毕业时,贾传敬还不到18岁,辗转在几个剧团做临时工,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漯河豫剧团。刚到时,贾传敬心中就打起了退堂鼓。剧团坐落在河边的旧居民楼中间,几间瓦房,“又破又旧”,平时就在院中露天的水泥地上排练,冬天站在那冻得直跺脚。工资每个月只有五百块,他不愿意干,团长宋德甲从自己的工资中出钱,每个人多发一百块钱。他觉得这个团长“不赖”,父母也劝他,这至少是个专业剧团,他就留下了。
2023年1月18日,漯河豫剧团坐落在旧居民楼中,他们将在今年搬去新建的演艺中心。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摄
贾传敬从主角背后的“兵将”做起,渐渐得到了一些角色,《包青天》中的陈世美,《战洪州》中的八贤王……成了剧团中的三级演员。
但对于贾传敬来说,成为“角”还很遥远。
那串糖葫芦